祁永锐22岁时,他的祖父便去世了。祁永锐的祖父祁昌寿是末代西祁土司。80岁的祁永锐是三合村少有的几位曾与祁昌寿生活过的老人之一。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三合村曾是西祁土司衙门的驻地。在祁永锐的眼中,祁昌寿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位深谙岐黄之术的医生;他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教师;他更是一名古道热肠的爱国者。上世纪50年代,为了支持国家建设,祁昌寿曾将家藏的三副盔甲献给了国家。
土司始置于元朝。主要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
青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青海省史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会理事张定邦介绍说,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在青海河湟地区设立了18家土司,为了与驻扎在海东市乐都区的祁姓土司区别,居住在平安区三合镇祁家川的祁姓土司被称为西祁土司。从明朝洪武年间到1931年民国青海省政府颁文废除土司制度,西祁土司一共经历了563年17代19人。
西祁土司为成吉思汗后代
三合村古称高羌堡,自古便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三合村村史》)的宜居之地,据《三合村村史》记载,在三合村旁的台地上,曾出土过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陶罐,在汉朝,这里曾是古羌人的聚居地,高羌堡因此得名。蒙古语中,高羌就是“风水宝地”的意思。
按照祁氏家谱记载,祁氏的祖先名叫贡哥星吉,是成吉思汗的六世孙。贡哥星吉会说汉、藏、蒙古、土语四种语言,在河湟一代影响力很大。朱元璋执政时期,贡哥星吉归附明王朝,并屡立战功,朱元璋因此授予他土司职位,并允许世袭。
“我家祖上改姓为祁,有两个传说。”祁永锐说。
按照祁永锐的说法,祁姓是明朝皇帝对贡哥星吉家族的赐姓。
贡哥星吉打仗时插在铠甲后的战旗猎猎生风,十分威猛,朱元璋便将“旗”的谐音“祁”,赐姓贡哥星吉。贡哥星吉戎马一生,死后葬于今天的互助土族自治县。1972年,互助县台子公社的社员在修建砖厂时,曾将贡哥星吉的坟墓推平,贡哥星吉身穿黄蟒袍,陪葬宝剑,尸身虽然经过五百年,依旧可隐隐见到当年的威猛之相。
另一说,明英宗朱祁镇用自己名字中的“祁”字为西祁土司赐姓。总之,无论哪种说法属实,明朝对西祁土司的倚重由此可见一斑。
探寻西祁土司衙门
照片上的祁昌寿长衫飘逸,清癯瘦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祁昌寿继承土司官职,这张黑白照片拍摄的地点在土司衙门。
西祁土司衙门的旧址离祁永锐家不远。据老人回忆,西祁土司衙门城堡占地8亩,共有两百多间房屋,兴盛时,养着百余名护院兵。
“民国时我们家曾卖掉了一栋二层小楼,小楼是榫卯结构,雕花精美,买家将这栋小楼原样拼装了起来,并且保留至今,成为了当地一道著名的风景。”祁永锐说。
祁永锐老人凭着记忆,为我们画了一张西祁土司院落的平面布局图,并为我们讲述了西祁土司衙门往昔的盛况。
“几乎每栋建筑上都雕刻着各种纹饰,纹饰集花卉鸟虫为一体,显得既精致典雅又富丽堂皇。衙门的大堂里绘有麒麟图案。二堂里绘有琴棋书画和梅兰竹菊等图案。书房里摆放着数千册图书,并挂有曾国藩手书条幅和青海本土书法家张思宪手书条幅。衙门仪门门楣上镶嵌着‘世袭第’字样的砖雕牌匾,牌匾两侧还有一副木质楹联。西祁衙门里各种匾额林林总总有几十块,印象最深的有‘湟中名阀’‘功建昆仑’‘铁券名家’‘百代公侯’等。清朝官府赠送的‘历朝崇德’的匾额悬挂在大堂中央,两侧悬挂着‘封万户侯始祖乘云龙际会,列三台位将军成汉马功名。’的对联。”
旧时在河湟谷地,流传着“祁土司的衙门,李土司的花园”的俗语,说的是在河湟谷地,西祁土司的衙门最为壮观,民和李土司家的花园设计得最为别致。据《西祁土司衙门及其文化遗迹研究》记载,西祁土司衙门包括大衙门、小衙门(祁昌寿说的二堂)、营堡、关帝庙、玉帝庙等建筑,相传大衙门为明式建筑,梁柱均由云杉制成,式样与故宫的建筑极为相似。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如今当年那栋气势宏伟的院落,只剩下了四个石狮子和一段二十米长的残墙。那段残墙如今已经成为一户村民家的后院墙,墙基足有三米宽。祁永锐说,因为风雨剥蚀,这段墙基已经薄多了。
末代土司捐庙建学
沿祁永锐家门前的小巷向南走数十米,便是三合村完全小学。这里曾是西祁土司的家庙。祁永锐说,土司制度被废除后,末代西祁土司祁昌寿便一直赋闲在家,闲暇时,他常以读书为乐,读书内容很杂,经史子集中,尤其对历史、中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后来家里有人生病,祁昌寿便常常亲自问诊。除此之外,他还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很感兴趣,孙中山的著作,曾经一度成为了他的枕边书。因为这样,祁昌寿格外注重教育。
民国初创,民生凋敝,整个祁家川没有一所学校,看到这种情况,祁昌寿便将家庙捐献出来,并延请另两位乡绅,为祁家川的孩子们开蒙授课。为了充实师资力量,祁昌寿不仅亲自教授历史课程,还让已在兰州工作的儿子(即祁永锐的父亲)回乡教学,张定邦便是这所小学的毕业生。学校创办第一年,便招收了36名学生。
祁永锐说,当年为了办学,祁昌寿捐赠的家庙一共有19间砖木结构的建筑,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祁家川最好的房子。为了表彰祁昌寿捐庙助学的事迹,民国青海省政府特意送来了一块匾额,匾上大书“嘉惠士林”几个字。
“当年祁家川就我们一所小学,几年后,学生已经达到了近300名。”祁永锐说。
捐盔甲彰显爱国热情
祁昌寿对儒家文化濡染颇深,每逢孔子祭日,他都会在学校展出自家珍藏的三副盔甲,以示对万世师表的孔子的敬重。
祁昌寿展出的盔甲中,有两副是清雍正皇帝为表彰祁家土司征西之功,赏赐给第十二代西祁土司祁宪邦的。两副盔甲为同一制式,铠甲甲片由三四厘米长、两厘米宽的铁片缀成一体,铁片缝制在一件由三四厘米厚的丝绵制作的连膝盖长袄上,长袄上外罩一件蓝色长衫,长衫的肩头和胸前、后背,都有用金丝绣制的龙的图案。在铁质的帽盔盔檐上方,还标有“甘肃西宁世袭指挥使祁宪邦”一行字。
祁永锐说,小时候,他曾称了称这副盔甲,每副盔甲竟然重达八十斤,他猜想这副盔甲是祁宪邦骑马行军时穿戴的。年纪稍长,祁永锐还曾拆下一枚铁片,让当过兵的同乡在五六十米外持枪射击过,没想到铁片上仅仅留下了一处凹痕,可见这副盔甲的精良质地。
祁昌寿展出的另一副盔甲为由铁环连缀制成的锁子甲。张定邦对中国冷兵器锻造研究颇深,他根据盔甲的锻造判断,这副锁子甲应该是元朝文物,并且很有可能出自宫廷。
新中国成立后,祁昌寿将这三副盔甲以及春秋大刀、竹节钢鞭等文物一并上缴给了青海省的文物管理部门,以支持国家建设。(李皓 洛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