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那些“福娃”刺绣?它们可爱的样子“萌”倒了多少中外观众。 你是否还记得循化黄河岸边的那个绣娘?是她用一针一线绣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将撒拉族刺绣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为青绣大家庭中的一员,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以针法细腻、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手法独特而著称。长期以来,撒拉族刺绣保留传承了自己的原始风貌,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其刺绣工艺能与苏绣、湘绣相媲美。
近年来,随着青绣产业的兴起,撒拉族刺绣老枝绽新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乙米那,听她讲述撒拉族刺绣的新故事。
破解后继无人的困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撒拉族刺绣也曾面临‘瓶颈期’和‘消亡期’。”韩乙米那告诉记者,年轻人外出务工是撒拉族刺绣技艺不断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韩乙米那也曾奔忙于“务工大军”之中。
2005年6月的某一天,韩乙米那在收拾家务时,翻出自己曾经绣过的一幅绣品,看了一遍又一遍,韩乙米那萌生出一个想法并告诉她的公婆和丈夫:“我要把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好手艺传承下去,还要让刺绣帮助我们女性增收致富。”
在此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韩乙米那独自挨家挨户去“发动”那些闲在家里的妇女们。刚开始,她吃了很多“闭门羹”,但在她的几番努力后,循化县第一批由46位“绣娘”组成的撒拉族刺绣培训班正式开班了。
“其实,不管做什么,家里人的支持是最重要的!”2006年,韩乙米那一边培训绣娘,一边和家人计划着如何将刺绣规模扩大起来。2007年,韩乙米那和丈夫韩萨力海成立了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120户农户从事刺绣,让撒拉族妇女刺绣、务农“两不误”“两收益”。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撒拉族刺绣技艺,韩乙米那奔波于各单位之间,最终在循化县文化馆及县妇女联合会、就业局、扶贫开发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依托“阳光工程”等项目先后开展了29次传承发扬撒拉族刺绣技艺项目培训,使得更多撒拉族妇女了解撒拉族刺绣文化、让更多年轻撒拉族妇女熟练掌握了撒拉族刺绣技艺。仅在2010年至2020年年底,就培训撒拉族妇女2600人次。
“以前撒拉族的妇女都是外出打工、开饭馆,现在‘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她们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家里。目前都不用我自己出去找人来学习,大家都是自己主动来学,多数居家灵活就业员工一年可以收入2万元。”韩乙米那说。
如今,韩乙米那摇身一变,成了循化绣娘的带头人,也为众多绣娘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
撒拉族刺绣焕发新活力
一架绣绷,十指春风。韩乙米那带领绣娘在一针一线中绣出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也在2008年成就了青绣在刺绣行业中的一席之地。
“那天我接到了循化县旅游局的电话,说准备绣一组北京奥运‘福娃’刺绣,到时候要在北京展出,我当时就慌了。”韩乙米那告诉记者,到现在她还忘不了当时自己不知所措的样子。
后来,韩乙米那查阅相关资料,从下载“福娃”图案到定制绣线和针法,再到寻找四位有经验的绣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份带有鲜明青海民族特色的撒拉族刺绣“福娃”正式亮相北京奥运会。
至此,韩乙米那由衷地认识到传统手艺竟然如此重要,撒拉族刺绣“福娃”也成为蕴含海东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美好祝愿的民间艺术奇葩。如今,在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厅内,韩乙米那如数家珍地介绍15年来所有获奖的绣品。
在展厅内,记者被名为《姐弟情》和《石磨》的两幅刺绣作品所吸引。只见作品色彩艳丽,绣出来的石磨如同真的一样,这是韩乙米那最喜欢的两幅作品。韩乙米那凭借着不断的创新创意,让撒拉族刺绣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甚至卖到了国外。
这两年,为了让撒拉族刺绣跟上时代的步伐,韩乙米那主动外出学习交流,借鉴经验,不断创新,并与青海师范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产品从最初的鞋垫、腰带、枕头等18种,增加到民族工艺品、文创手工产品等共计380多种,产品种类不断创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