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河驼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前身是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70年来,一批批艰苦创业的老驼工、解放军战士、知识青年、部队现役干部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爬冰卧雪、风餐露宿,用坚毅、顽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为西藏的和平解放、青藏公路的建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在西藏运输总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修筑青藏公路的筑路大军,60多年来,蜿蜒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承担着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的运输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之路、文明进步之路、藏区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从1951年首次启程进藏运送物资,1951年-1953年间,前后3次进藏,近30000峰骆驼倒在运输途中,参加运输的三千多名驼工和战士,历尽艰难,洒尽血汗,一趟一趟,向西藏运输物资和数百万斤粮食。1953年11月,西藏运输总队从兰州运来两辆胶轮大车,从青海都兰县香日德出发,历时70余天,完成修筑青藏公路的前期线路勘查任务。1954年5月11日,刚刚完成运粮援藏任务的西藏运输总队1200余名驼工,又开始在世界屋脊修筑公路。经过7个月零4天的艰苦努力,于1954年12月15日打通了格尔木至拉萨1200余公里的青藏公路。
在莫河驼场历史陈列馆内,陈列着国家一级文物——一面边角有些残破、五角星比例不太规则的五星红旗。1951年8月上旬,独立支队的战士们举着这面五星红旗,和驼工们一起横渡通天河、翻越唐古拉山,首次完成进藏运输任务。这是历史上第一面完整走过青藏线的五星红旗,也是历史上第一面挺进西藏拉萨的五星红旗。
2019年莫河人挖掘“两路”精神,围绕“莫河红色旅游”,以“驼工精神”为引领,以莫河骆驼场“历史演变”为主线,以“三大历史贡献”为核心,依托“农、牧、工、旅”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融合“农垦文化”等元素,谋划了“一廊统领、五区支撑”的功能布局,整合资金 4000多万元,建成莫河骆驼场历史陈列馆、观星帐房、鸟笼体验民宿等基础设施,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同时,以“牧民带货”形式试销鲜驼奶,该项目为青海省首个驼奶加工项目,其投产对培育发展柴达木双峰骆驼产业意义重大,是巩固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之一,也为促进牧民增收致富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以旅游业带动农、牧、盐业融合发展。
2019年至今,莫河骆驼场累计接待游客6万人次,其中红色教育学习累计近2万人次。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被评定为青海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极大地提升了莫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接待能力,为乡村振兴事业再添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