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如故观世音

前言

热贡,中国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你脚下的这片土地;热贡,是智慧之城,是藏族人民传统的八成就之地(一地一寺、一一庙、一个头人一庙宇、一个家庭一佛堂),以壁画、唐卡、堆绣、泥塑、木雕、石雕、金银铜雕而享誉世界的“热贡艺术”即诞生于此;

热贡,是藏、汉、蒙古、土、回、撒拉诸民族共同的家乡。

欢迎来到热贡!

热贡艺术是13世纪以来具有萨迦遗风的“寺社体”社会格局的直接成果,由元代帝师八思巴推动并赞助的尼泊尔尼瓦尔人佛教艺术是热贡艺术的早期源头。在以上下吾屯、郭麻日、年都乎、尕撒日为代表的热贡艺术群落的核心区域,寺社一体的开放性社会格局奠定了后来具有同样开放性的热贡艺术传承体系,亦是今日拥有万人从艺规模的热贡艺术群落的结构性成因;热贡艺术是15世纪以来勉拉·顿珠嘉措的勉唐派画风和17世纪以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力推广井赞助的由藏巴·曲英嘉措活佛在大量吸收融合钦则画风、嘎玛嘎赤画风与汉族寺观艺术基础上创立的新勉唐派宫廷艺术在安多地区的正统传承。

热贡,远离藏文化的腹地,地处汉文化的边缘,却因此以落后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藏汉乃至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的中心地带绽放的花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数百年来热贡艺术极具开放性的文化形态,所谓开放性,即是没有标淮答案,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创造性传承。开放性是热贡艺术存续的根基,开放性使我们与这个世界保持联系。

千百年来,许多文明消失了,而我们人类之间的交往从未停止,凡传承千载的都必然交流千载。就热贡艺术而言,相互往来是其生态,丰富的艺术门类、完整的艺术视野、巨大的传承规模与体系是其群落,热贡艺术由此而成为藏传佛教艺术在今天最主要的传承,亦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贡艺术是成就也是土壤,要传承也要发展,热贡艺术博物馆的规划、建成和开放是热贡艺术史上的大事,亦会成为我们相互了解的美好途经。本次展览题为“中国热贡艺术”,我们精选并征集热贡艺术精品800余件组,力图以观众体验为导向,以现代展陈为手段,使之成为热贡艺术新的起点,向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致敬!并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热贡艺术长青!

八吉祥图

彩塑

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八瑞相,是藏传佛教象征图案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组。其传统排列如下:1、宝伞;2、一对金鱼;3、宝瓶;4、莲花;5、右旋白海螺;6、吉祥结;7胜利幢;8、金轮。

在佛教传统中,象征好运的八吉祥代表释迦牟尼或成道时以大梵天和帝释天为首的众神敬献给他的供物。在藏族艺术中,象征好运的八吉祥可以分别绘塑,也可两个、四个或八个一组,当成组绘塑时,它们常常被设计为一个巨大的瓶状图案。

金刚手菩萨像

彩塑

金刚手菩萨,梵文Vajrapani,八大菩萨之一。因手执金刚杵而得名,常侍卫于佛,是诸佛力量人格化身。《阿含经》中记载:“密迹金刚力士在如来后,手执金刚杵。”《大宝积经》中也有“金刚力士,名曰密迹,住世尊右,手执金刚”的说法。

泥塑 彩唐 彩塑 静相朵玛

5-7-1-1 5-7-1-2 静相朵玛

朵玛,源于古印度一种被称作“bali”的献祭仪式,作为供奉给善神的圣物。这个献祭仪式通常使用实物贡品,如水果、谷物、米饼和饴糖。藏族朵玛俗称“食子”,是一种用面团捏制而成的象征性礼仪贡品,传统上要把糌粑粉、酥油和水揉在一起,内含三白(酪、乳、酥油)、三甜(糖蜜、饴糖、蜂蜜)和二十五宝瓶药。在供奉本尊和怒相神时,还要加入茶、酒、蒜和肉。朵玛的装饰极为奢华,上面饰有酥油花制成的彩色图案,其造型图案可达数百种,许多藏族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方法和装饰传统。

藏文“朵玛”一次意为“摒弃”、“切开”和“分散”,该词指无需回报的馈赠,在仪式结束时常抛洒朵玛。

供奉朵玛,亦称“怀柔朵玛”或“静相朵玛”,通常为白色圆锥体。供奉给观音菩萨和白度母这类的善相神,用于怀柔、增长及除障等世俗仪式。

四臂观音塑像

5-8-1 四臂观音塑像

四臂观世音是最为常见的观音形象之一,为典型的菩萨相,高髻,戴五佛冠,一面双目四臂,身白色,天衣,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她的主体双手结合什印,右边第二手持念珠,左边第二手持莲花。四臂观世音相传于15世纪传入西藏,是藏传佛教的本尊之一。

四臂观音塑像 彩塑 彩唐 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