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密宗世界

密宗本尊和护法天神是藏密中最具神秘感和视觉震撼的佛教形象。其忿怒相所表现的是诸佛菩萨为降服诸魔所示现的威猛身和恐怖身,是密宗理论的高度艺术化和拟人化。其中有“双身拥抱”形式的造型,其含义从修法上看,这种造型代表的是密宗修行的最高层次,其目的在于断除情欲贪爱,获得身心的清净,达到即身成佛的目标。藏传佛教特别强调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也就是为了杜绝那些藉双修之名而行淫乐之实的违律现象。其次,这种造型表现的是一种宗教哲理,父体代表方便,母体代表智慧,方便与智慧合一则体现了佛教最高的义理。同时,这种双身和忿怒相的形式,又表示了对世俗的超越。

本尊、空行、护法的形象共同构成了这个神奇的密宗世界。

关于密宗

密宗,又叫真言宗、瑜伽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等,这是依真言、陀罗尼(咒语)法门,修五相,三密等,以其达到“即身成佛”的佛教大乘宗派。

“密”有两种含义,一方面,这个宗派认为大日如来所说教法是佛自内证的境界,深妙奥秘,所以为“密”,另一方面,这种法门不得对未灌顶人宣示,而且只限于师徒的口耳相传,是特殊的、秘密的法门,所以也称为“密”。

密宗从历史发展阶段上大体分两个时期:一个杂密部密教时期;二是纯密教时期。杂密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早期的佛教融合了婆罗门教等古印度原始宗教的咒法和巫术,所以称“杂密”。七世纪后半中叶,印度佛教发展盛熟,进入全盛时期,真正的密教得以在佛教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而不再芜杂。它以真言、陀罗尼为中心,以大乘佛教教义为基础,以《大日经》、《金刚经》为核心经典,修正了过去“杂密”的缺陷和不足,进入了“纯密”阶段。

密宗之经典依据

佛教经典认为,密宗的开端于大日如来在法界讲授了《大日经》和《金刚经》。其中《大日经》讲成佛之心人人皆有,关键是怎样开发自己的菩提觉悟心性。这个理论认为菩提心本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像胎儿一样,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育成婴儿,成佛之路关键在于如何获取这个“条件”,将菩提心开发出来。因此,以这个理论形成的密宗分支叫做“胎藏部”。

而《金刚顶经》的理论基础是,众生以身、口、意三密相应地修持,可证得佛法,这个修持的过程,更需要大日如来的智慧像金刚一样坚固不坏、常住不变,故名“金刚界部”。

据说,大日如来讲经的时候,由密宗的“秘密主”金刚萨埵记录,后来,龙树菩萨发大菩提心,打开了南天竺的铁塔,将《金刚顶经》取出并传承下来,因此,金刚萨埵(。ǒ)成为大日如来后密宗的祖师。

龙树传给龙智,龙智传给金刚智和善无畏,在唐朝的时候,金刚智和他的弟子不空翻译《金刚顶经》,善无畏翻译的《大日经》,从此,密宗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的“汉密”。当时密宗在中国发展迅速,对教理的理解不断深入,并产生了新的融合思想,原先的胎藏部和金刚界部两大部,在新的思想下,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都是佛性的体现。这就是俗语中常说的“不二法门“。

金胎二部:密宗的教理分类

密宗因为《大日经》和《金刚顶经》,的不同传承,事实上形成了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其中,金刚界是大日如智慧的显现,表现了大日如来的“智德”,胎藏界是大日如来理性的显现,表现了大日如来的“理德”。

密宗四部:密宗的修持分类

金胎二部是从教理的角度对密宗进行分类,而“四部”是从修持方法的角度进行的分类,这四部是密宗修行的四个层次,又是佛教发展的四个阶段,它们分别为:

1、事部

2、行部

3、瑜伽部

4、无上瑜伽部

在藏传佛教前弘期中,西藏所行密法多为事、行二部,史称旧密法。十一世纪初,仁钦桑布等大译师翻译多种瑜伽密教经典,史称新密法,此后瑜伽部及无上瑜伽部密法遂盛行于西藏佛教各派中,传承不绝。

密宗五大本尊列表

本尊、护法与空行 本尊

本尊在藏传佛教中是信众们终生专注修证的一位佛的化身,以它来代表一切三宝及佛众等,这尊佛的法门就是其终生修持的主修法门。通俗来说,本尊就是与某个信众特别有法缘的一位佛或菩萨,伴随修行者成就的不断递进,所选择的本尊也就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高层次的本尊守护神中最重要共有五位,他们的名字在汉译典籍中都含有“金刚”一词,故此也被称为“五大金刚”: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吉祥喜金刚、时轮金刚。

护法

护法,梵语Dharmapala,意为护持佛法。根据藏传佛教各派的共同观念,护法的主要职责是护卫佛法免受妖魔外道的侵袭,维护佛教教义的完整性。在汉传佛教中也译为明王,意谓可以战胜无明。护法神像一般均示人以凶猛恐怖的忿怒相,面目狰狞,多头多臂,手持各种法器与兵器,骑着走兽或脚踏鬼怪,尽力渲染着护法神的威慑力量。

藏传佛教护法与诸天的队伍非常庞大,大多数并非佛教本有之神祗,主要来源以下四个方面:

一、古印度婆罗门教神灵,后随佛教传入西藏,成为雪域高原的护法神,例如大梵天;

二、佛菩萨的化身,是藏密护法中的主力,例如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大黑天;

三、苯教神;

四、汉族和蒙古族民间崇拜的神,如关公、白哈尔等。

在藏传佛教中护法神的地位并不相同,一类属于“出世间护法”,或“超世间护法”,即出离轮回的护法,获得圆满证果,事实上是诸佛菩萨的化身,如大黑天、吉祥天母、毗沙门天王及阎魔护法等。“世间护法”身属于世俗神灵,因自身未能超出三界,仍然处于六道轮回之中,而受到业力的制约,属于“众生”的范畴,如大梵天、白哈尔、关公、铁匠护法等。 空行

亦称空行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空行母指护持密宗修行者和佛法的女性护法,一般为天女相,伴随在诸佛菩萨周围,与胁侍菩萨不同的是,她们行于天空。而广义来讲,空行母则是对一切女性修行者的尊称,一般包括出世间空行母亦称金刚空行母或智慧空行母和世间空行母。前者可以被看做是佛,是皈依和供奉的对象,如金刚亥母、金刚瑜伽母及金刚无我母等等;而世间空行母则有类似上述护法的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世俗愿望。在早期的汉文典籍中,一般将“空行母”译作“明妃”,“明”即智慧,真如的意思,“妃”即女性,能生儿育女的女性,合起来就是能破除一切烦恼,生一切如来所有功德的佛母。

四大天王的形象

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佛教典籍中所说须弥山腰镇守四方的护法大将。藏语称作“该钦日希”,凡藏传佛教寺庙皆将四神像绘于大经堂门外两侧。

东方持国天王

提头赖吒

“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藏语称“玉科松”,身白色,持琵琶;统领乾达婆及罗刹守护东胜神州。

南方增长天王

毗流驮

“增长”意为能传念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藏语称“帕吉布”,身青蓝色,持宝剑;统领鸠盘荼及毗利多守护南瞻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

毗楼拔叉

“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藏语称“剑米桑”,身红色,持赤龙及宝塔;统领龙众及富单那守护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

毗沙门

“多闻”是意译,比喻以福德之名闻于四方,藏语称“难推色”,身黄色,持宝幢及吐宝兽;统领夜叉及罗刹守护北俱芦洲。

6-1-1 大威德金刚像 堆绣

藏传佛教密宗五大本尊之一,又称怖畏金刚,密宗典籍中说其“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又护善之功,谓之大德”。

大威德金刚的形象

The Image of Yamantaka

大威德金刚,梵名阎曼德迦(Yamantaka),藏语称“吉多吉”,亦称“怖畏金刚”,藏传佛教密宗无上瑜伽部父续本尊。

本尊现忿怒相,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卷舌,獠牙,露齿,蹙额,怒发冲冠,须眉似火,身面黑蓝色,每面各具三目,五骷髅为冠,五十鲜人首为项饰,骨饰等为庄严,其身裸露。怀抱明妃白达里金刚空行母,亦名金刚起尸母,以展立姿住于莲台上。

大威德金刚的手持标识及法器 彩塑 五姓财神的形象

五姓财神,梵名jambhala,音译赞布禄、藏巴拉,又称布禄金刚。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所供养的财神的共称。能使众生去除一切贫苦灾难,增长一切善法。一般以身色称呼他们为黄财神、白财神、红财神、绿财神和黑财神。五姓财神赞布禄共同的形象是,裸露身躯,圆肚皮,略为温和的忿怒相,持物有吐宝鼠、如意果或珠宝。

黄财神,藏名赞布禄,为五姓财神之首,主司财富。

白财神,藏名赞布禄嘎尔布,主司智慧、功德及财富。

黑财神,藏名赞布禄那布,主司才能、权势及失而复得的财富。

绿财神,受释迦牟尼佛嘱咐,为一切贫苦众生转大法轮,施予世财、法财。

红财神,能招聚人、财、食等诸受用自在富饶功德。

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