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藏语称“唐嘎”,指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麻、棉、帛、丝等材料上,是藏族绘画中与壁画同等重要的绘画型制。据史料记载,西藏在大约11世纪时就开始绘制唐卡,这种做法源于印度说书、讲故事时需要悬挂图像,对照图像逐一指点、宣讲,操作比较方便,另外也易于大众接受。佛教传入西藏后,由于当时藏民以游牧为生,便很快接受了这种方式,它便于携带,便于收藏,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把唐卡系挂起来,就能让藏族信众们祈祷、观想,进行宗教活动,因此唐卡便成为“随身携带的庙宇”。
唐卡的起源与印度及汉地都有关联,据考证,唐卡与汉地历史久远的幡画有密切关系。我们很容易想起,晚周西汉时代的帛画遗存,如马王堆汉墓帛画。唐卡的发展基本上与汉唐至宋元时时期中原汉地卷轴画的发展进程相适应,它是在蕃汉交往密切的敦煌,沿着佛教绘画的轨迹,由吐蕃旗幡画演变而成。起源于汉地的根据主要不是从唐卡画面的内容,而是从型制上,即从汉族古代绘画的装裱方式上找到了确切的联系,从而解释了唐卡装裱型制的起源。另一方面印度早已有绘制可携带的布画神像的传统。阿底峡大师到达卫藏后有感于卫藏佛教绘画失于正统规范而请印度画师绘制典范之作带入西藏的史实。汉地幡画与印度布画的联姻产生了唐卡,至此唐卡便风行不止。唐卡绘画风格的变化总是和壁画的风格变化同步一致,壁画、唐卡所指的就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载体。成熟的唐卡型制产生在后弘期早期,并一直被广泛地沿用到今天。
唐卡的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宗教、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唐卡的绘画内容与题材本生故事唐卡
佛传故事唐卡
经变图唐卡
佛菩萨罗汉唐卡
本尊唐卡
曼陀罗唐卡
历史题材唐卡
供养图唐卡
知识唐卡(天文历算、藏医藏药)
唐卡构图的宗教原则唐卡绘画构图中最根本的原则,是要具足“三根本”,也就是上师、本尊与空行或护法。这其中,上师是“加持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空行或护法是“事业根本”。这样,表现宗教人物题材的唐卡从画面结构上便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唐卡的分类 热贡唐卡的分类据藏学专家谢佐先生研究,热贡唐卡根据所使用的基本材料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六种:
热贡艺术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
历史渊源公元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是整个藏传佛教“后弘期”,是藏传佛教美术的转变期,也是热贡艺术的发源时期。这一时期,日渐民族化的藏传佛教已经取得了广泛信仰,因此,作为其形象说教的藏传佛教美术,也开始自觉地从外来风格向符合本民族审美习惯的方向转变。
转变期的藏传佛教美术遗存,比较丰富,以绘画而论,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画,造型质朴,设色单纯而稳重,呈现出浓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还有日喀则那当寺的《那当建庙喇嘛》、《滚嘎吉泽喇嘛》等富于装饰风味的唐卡。
热贡艺术也发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区,但主要是先后三方面渊源而来: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兄弟在尼泊尔学画后到安多热贡定居传播佛画艺术;二是在4、5世纪时萨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们在热贡地区传播佛画艺术;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时,他的曼唐派画法传入热贡地区,所以源渊的不同使热贡艺术的画匠们有各自的特点。
热贡艺术不断走向外部世界,艺人们在早期长年累月地到处作画,足迹遍及青、藏、甘、川、新疆和蒙古地区,以及印度、缅甸和尼泊尔等国,广泛接触到西藏塑绘、甘孜木刻、敦煌壁画以及其他民族或友好国家的艺术,吸收了丰富的养料,经过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了细腻生动、富有热贡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藏传佛教画坛上的一个重要流派。
艺术手法在品类上,热贡艺术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即藏语称唐卡)、雕塑(泥塑、木雕)、堆绣(刺绣、剪堆)、建筑彩画、图案、沙画艺术、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传、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及仙女之类的佛像。
热贡艺术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朴,色彩单纯,绘画带有较典型的印度、尼泊尔风格。其笔调雄迈,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生动传神,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至17世纪中叶,热贡的匠师们技艺日趋精妙,线描简练流畅,刚劲有力,采用工笔重彩,庄重沉稳,设色清新浓郁,匀净协调,所画人物形身兼备,画风趋向华丽、精细,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
艺术种类 ①唐卡绘画即卷轴画(藏语译音为唐卡),是一种便于悬挂,易于收藏的画种,用彩缎装裱而成。这种画具有显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②雕塑艺术雕塑在热贡艺术中占有显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木雕、砖刻、石刻等,其中泥塑最为发达。泥塑分为单色泥塑和彩塑,它是热贡雕塑的主体。泥塑艺术的成熟期约在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的塑像造型生动,神态刻画惟妙惟肖,服饰衣褶既简练流畅,又富于质感,既玲珑剔透,又雅致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又鲜艳协调,使单色泥塑和彩塑统为一体。
③图案艺术图案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跳出了佛教艺术的范围。从宗教法具、日用器皿到地毯、织物上的装饰,处处琳琅满目,其特点是具有更加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民族色彩,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④堆绣艺术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的艺术。从技法上区分,它又分为“剪堆”和“刺绣”,热贡地区的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种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任务、走兽、花鸟等,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式上,然后让颜色从浓到淡,依次粘堆。由于中间突出,故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效果,犹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堆绣的取材大都是佛经故事,多以人物为主,一般不表现大场面。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配置,粗犷中见细腻,由于主体佛像突出,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有较强的立体感。堆绣,是刺绣艺术的创新,是刺绣与浮雕的结合。
⑤木雕艺术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经书板,门楣、柱头上的装饰雕刻,也有相当量的木雕佛像。佛像一般分为单色木雕和彩色木雕两种,且有俱佳俱作,风格多样,刀法婉转劲利,刚柔相济,极富变化,民族特色浓厚,在热贡木雕艺术中独具一格,名扬天下。
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仁热贡艺术博物馆热贡艺术博物馆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首府隆务镇的中心地带,是研究热贡艺术的重要组织机构,也是青海省唯一的藏画研究机构,始建于1979年10月。1986年11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黄南时为该馆题写了馆名。
2009年投资1.2亿元修建新馆,搬迁至现址,并加挂热贡艺术博物馆牌子。该馆外观造型按照佛教“坛城”的形状设计建造的,具有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共四层,总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14995平方米,馆藏的民族文物包括考古发掘品、历史传世品和近现代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品、服装服饰、宗教用品、民族文化文献、工艺美术品等1183件。目前免费开放8个展厅,其中:一楼主要以“热贡艺术”为主题,设有第五展厅:一见如故观世音;第六展厅:神奇的密宗世界;第七展厅:莲花诞生的香巴拉佛国;第八展厅:实相非相见如来。二楼以展示热贡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为主题,设有第一展厅:敬畏与欢庆一热贡民俗与节日;第二展厅:四部医典;第三、四展厅:热贡艺术传承。三楼设有办公区域、鉴定中心、研究室、唐卡制作展示区、多功能厅等。
目前,博物馆积极开展对热贡艺术的历史发展、艺人结构、作品分布、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挖掘、搜集、整理、征集艺 术精品、文物工作;热贡艺术的宣传展览和艺术交流工作。拥有历史、考古、民族学、文物研究、唐卡研究、摄影、鉴定、修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夏吾才让等7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曾受聘于热贡艺术馆,担任唐卡艺术指导。正在打造民族优秀文化展示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