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敦群培(1905年~1951年),出生于青海省同仁县双朋西村,是著名的近代藏族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画家和翻译家。他自幼聪慧过人,4岁时便能诵读藏文,被认定为同仁扎西曲寺多扎活佛的转世灵童,入扎西曲寺学习佛法。根敦群培学习非常刻苦,6岁时便已能背诵简单的经文并掌握了藏语文法口诀。13岁时已掌握了藏文文法三十颂和音势颂,并能吟诗、绘画,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能。15岁时,他到拉卜楞寺学习《释量论》,在立宗答辩时反映机敏,对答如流,深受该寺僧众的赞扬。22岁时,根敦群培又前往西藏求学,进入拉萨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在郭莽札仓学经深造。在西藏期间,根敦群培追随著名佛学大师喜饶嘉措大师修习佛法7年之久,最终通达显密诸论,成为一名才华出众的学者。
1934年,印度学者班智达热胡拉邀请根敦群培应赴印度担任译经师,将藏文佛教典籍翻译成梵文。根敦群培也想借此机会进一步修习佛法,巡礼南亚的佛教圣迹。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敦群培拜在拉萨经商的印度商人为师,在短时间内便掌握了英语,消除了赴印度的语言障碍,为其后在印度的游历考察奠定了基础。到达印度以后,根敦群培又学习并掌握了梵文,熟练掌握多种语言之后,根敦群培进行了大量翻译工作。“他曾与一个名叫罗列赫的俄国画家合作将藏文《青史》一书译成英文,将印度作家伽利达洒的《莲玛鸟的故事》由梵文译成藏文,将印度文学名著《罗摩耶那传》《善女之歌》《无问我》《第七昼夜之话语》《斯里兰卡上座部之达摩巴达经》(译名简称‘教诗’)《三自性决定论》《佛事偈颂》等梵文名著译成藏文,将自己著的《印度八大圣地志》《斯里兰卡纪事》《雪山狮·喜马拉雅的故事》《龙树教义饰》《微尘辨析》《中观因明之深义》等著作,先后译成梵文在印度出版发行。”根敦群培在国外的12年间,先后游历了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接触了许多汉地、西方以及印度的学者,接触了很多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还阅读了一些英文版的科技书刊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根敦群培的经历在同时代的藏传佛教高僧和学者中可谓独一无二,这种特殊的学术经历为他的学术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根敦群培学识广博,一生著述非常丰富,在历史、文学、语言、宗教、地理、民俗乃至医学、考古等领域都取得了大小不等的成就,“从1936年在藏文报纸《明镜》(由塔钦创办于噶伦堡)上发表第1篇作品,到1951年去世止,在15年间撰写和释译103篇作品,其中专著12部(包括合著)、论文77篇、译著(含合著)9部、译文5篇。此外,还有20首诗作和125幅绘画作品。”他的主要诗词作品有《白话嵌字诗》《加尔各答传唱的道歌》《诗论释难》《致拉卜楞寺教友的嵌字诗》等。主要的史学类的著作有《智游列国漫记》《边境地区地名的演变》、《拉萨与逻些考》、《唐蕃会盟与吐蕃攻占唐都城简述》《吐蕃王统述要》《外道宗派广论》《汉文史籍所载吐蕃王统》《喜玛拉雅山论》《印度诸圣地旅游纪实》等十余种。他的代表作《白史》,先后以藏文、汉文、英文、法文等几个版本面世,是一部在藏族史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名著。
《白史》是1946年根敦群培从印度返回西藏后开始创作的一部历史专著,也是继《红史》《青史》之后的又一部藏族王统史。这部著作是根敦群培运用人文史观指导学术实践的结晶,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为了写作这部史书,他作了长时间的资料准备,并对西藏各处古迹进行了周详的实地考察。但在动笔仅仅两个月后,西藏“噶厦”政府便以与赤色共产党有染的罪名逮捕了根敦群培。三年的囹圄之灾使根敦群培的身心倍受摧残。1951年,在他出狱第二年后便含恨而逝,年仅46岁,《白史》的写作最终也未能圆满封笔。
现存的《白史》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开篇部分,作者先进行了文字和历史语义学的考证,对于“蕃”的名称、由来,以及阿里、多麦、李域等地名的意义作了详细考释。然后又考析了西藏的王臣名称由来和历史上的习惯法,同时也对吐蕃服饰、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在开篇的最后一部分中作者讨论了历史纪年问题,决定以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纪年体系来确立该书的历史时间坐标。该书的第二部分主要叙述吐蕃的族源、王统、风俗习惯,作者说明其史料来源主要是敦煌文献中的古藏文写卷、汉文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的《吐蕃传》,以及《红史》《青史》等藏文史书。该书考订史料准确,征引资料详备,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上有许多独到见解。因此,尽管《白史》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却私毫不影响其学术价值,此正如当代学者陈庆英先生所评述的那样,在根敦群培的著作《白史》中“不仅因为接触到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献而对藏族的古代史特别是吐蕃王朝的历史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而且由于他对许多历史的了解和对新旧唐书《吐蕃传》的了解,使他在对敦煌古藏文文献的认识上也超过了当时西方的权威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