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钦·贡巴饶赛(公元952年~1035年)本名穆苏赛拔,意为“意明”,这是人们对穆苏赛拔的尊称,法名为格瓦饶萨,唐末高僧,是为藏传佛教后弘期鼻祖。他不仅点燃复兴了藏传佛教的火炬,而且推动了藏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在藏传佛教后弘期享誉整个藏区,为藏传佛教的下路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开辟藏传佛教后弘期新纪元。
喇钦·贡巴饶赛出生于今青海省循化县城黄河北岸唐述山下加吾村的一个苯教家庭,父母为其取名穆苏赛拔。喇钦·贡巴饶赛起初为苯教徒,但从小敬信佛教,长大后向一位名叫南嘉华的人学习佛经,又向一位名叫康·仁钦多杰的人请教发菩提心,之后又向吉·嘉白邹多学习中观和因明学,拜南木·噶丹绛曲为师学习瑜伽。而这一时期吐蕃王朝统治下的藏区,佛教与苯教斗争激烈。公元384年,郎达玛赞普在卫藏地区全面实施禁佛,朗达玛赞普禁佛后被刺而死,各势力集团为争权夺利发生内讧,安多地区军阀混战。此时,正值吐蕃奴隶主政权阶级矛盾激化时期,接着藏区又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吐蕃王国分崩离析,藏区各大小地方势力陷于纷争割据、局面动乱不堪。喇钦·贡巴饶赛、虽为苯教徒,在郎达玛灭佛之时却依然皈依了佛教,可见其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朗达玛赞普在卫藏地区全面实施禁佛,此时的玛·释迦牟尼、罗卓的夭·格迥、甲棋的藏饶赛等三名佛教僧人,后被人荣称为“三贤哲”。正在曲卧日山(今曲水县雅鲁藏布江南岸)修行“坐静”。当他们见到在山上打猎的僧人后,才了解到禁佛事件的原委,并意识到无法在当地继续修法兴佛。于是,用骡子驮上佛经(包括戒律方面的经卷),逃往西部的阿里地区,但阿里地区当时亦在禁佛,无法立足,只好远赴至今天新疆的和田地区。因语言不通,又东行青海,辗转来到河湟地区,隐居于玛垅多吉札丹顶西等(今化隆县东南部黄河北岸山后之丹斗寺),在这一带修习安住。穆苏赛拔听说此消息后,前便往黄河北岸拜见三位高僧,并对他们产生敬仰之心,要求出家授戒。三位高僧给他示以律藏经籍,说:“看此经典,倘若虔诚信仰,即可受戒出家。” 穆苏赛拔诵经典之后极为崇信,对佛教产生了强烈的虔诚之心,并再次向三位高僧请求出家。于是,由藏·饶赛作亲教师,约·格琼任轨范师,给他授了沙弥戒,时年十五岁,并按照二位高僧的名字,为他取法名为格瓦饶萨。他跟随三位大师学习佛教经典,进步非常快,被人们称为“贡巴饶赛”(颖慧异常之意)。五年之后贡巴饶赛达到受比丘戒条件时,按佛家授戒规定,受戒时需要有十名出家十年以上的僧人在场,至少也得轨范、屏教、授时、尊证等五名僧人。但当时河湟地区难以寻觅其余高僧,所以达不到受比丘戒的条件,此时,拉隆·贝吉多杰刺杀了赞普朗达玛,逃到隆塘地方,因感自己罪孽深重,常住金刚岩某岩洞单独闭关修行。贡巴饶赛闻名前去谒见,并提出授戒请求。他说:“我因杀了暴君朗达玛(即达磨),不能充授戒比丘之数,但可代为寻找,”不久之后找到了今化隆县东部提巴庵名为郭旺和季万的两个汉族比丘作尊证师,勉强凑够了五人之数,给贡巴饶赛授了比丘近圆戒。贡巴饶赛这年刚好二十岁,藏传佛教史上称这一年为佛教后弘期之始。
喇钦·公巴饶赛出家受戒前后,卫藏地区的许多佛教徒因受禁佛的影响,曾沿着不同的路线,纷纷赴西康、安多等地继续修法传佛,而这些佛教徒散布于各地区并未密切联系,也未形成规模。喇钦·贡巴饶赛受戒之后,在三师的教导下,立志巡游四方遍访明师,全面钻研佛教教义,并前往北方的甘州(今甘肃张掖)地区,拜佛僧皋绒僧格扎巴为师,研修律藏,并获得四部律典。之后,又在拉泽布蒂一古庙里,寻访到爪沃·却扎巴大师,求得了大乘《般若》等部及《毗昙》等论的教授传承,还从大译师毗卢遮那弟子玉扎娘布等师传人处求得了密宗传承。之后,喇钦·公巴饶赛又准备前往卫藏学法,但因卫藏地区发生严重的饥荒,未能成行。但他此时前往拉则布杜寺拜见拜噶沃·却札巴大师,并从之习修《十万般若波罗蜜多》《菩提地》及注释等大乘佛教经卷。他长期研修佛法并且善思修习,精进很快,十二年后,终于成为三学贯通的大德者,贯通三藏显密教义的大班智达。之后,喇钦·公巴饶赛返回丹斗寺地区,开始弘传藏族文化和佛教教义,受到安多各地区藏族上层人士的崇信,供施如云。如部落的头目巴贡· 耶喜坚赞等也拜于门下,受戒出家,通过他们的弘扬,藏族文化逐渐走出了颓势而开始复苏,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也公开弘传。
因他学识渊博,戒行严谨,被人们尊称“喇钦”,意为大师;也尊称为贡巴饶赛,意为“意明”,在藏传佛教史中,各宗派普遍公认他为“喇钦”。喇钦·贡巴饶赛凭借渊博的学识,向信徒宣传善恶因果,讲授佛法,并广建塔寺,从而得到当地藏族上层人士的大力支持,许多年轻僧人也拜其为师。随着信徒的不断增多和本地有势力人家的资助,喇钦·贡巴饶赛四十九岁时,在丹斗地方开始创建寺院、佛塔等佛教建筑物,著名的丹斗寺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不久之后,他收了六个徒弟,分别是:巴郭·耶喜永仲、巴·仁钦赛、噶哇·多结旺秀、亦称哦哇·多结阡秀、奴宝喜底、觉饿·耶喜森格、觉如·喜绕旺秀诸人,后人称为“康地六贾士”。连当地的一些头人也从他受戒出家,喇钦·贡巴饶赛在丹斗地区广招弟子,弘法传戒,信徒云集,佛风日盛。丹斗地区也因此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并对多康地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消息不翼而飞,很快传到卫藏地区,那里的一些人不辞辛苦,东来拜他学法,至丹斗石洞中聆听其教诲、拜师习法者日众。当时,吐蕃王室后裔云丹第六世孙擦拉纳·意希坚赞是山南地区的地方势力首领,他对佛教十分虔诚,当听到多康丹斗地方佛教盛传的消息后,于公元970年,擦拉纳·意希坚赞和后藏的一个小王出资,先后派十人前去多麦丹斗地方出家学法。前藏桑耶地区领主察那益喜坚赞等听闻安多丹斗有佛法流传,遂与后藏的一位领主先后派鲁梅· 楚丞喜饶等十余人前来丹斗,出家受戒,学习经论。喇钦·公巴饶赛主要指导他们学习佛教的律藏,又传授藏饶赛等三人逃离吐蕃时带来的佛教经典。贡巴饶赛擅长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特点:“罗敦法力大,回去后作护法;卢梅严厉,可作亲教师;葱增聪慧,可任导师;仲善于训导,可做寺院主持。”这些人受喇钦·公巴饶赛指导得法,修习佛法精进。约在公元975年,鲁梅等先后返回卫藏,建寺弘法,于是佛教在卫藏地区重新流传,藏族文化也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对此,藏史称之为“下路弘传”,以区别于后来的“上部弘传”。据传,鲁梅·次臣希饶在返回卫藏之时,曾祈求喇钦·贡巴饶赛赐物以作纪念,喇钦·贡巴饶赛遂将一顶涂有黄土的僧帽相赠,因此,就有了佛教僧人戴黄帽的沿传。
喇钦·贡巴饶赛的弟子返藏后广建寺庙,收徒传法,影响巨大,这一时期西藏地区的佛教恢复发展逐渐超过了以前赞普朗达玛灭佛时期。喇钦· 贡巴饶赛对佛教从安多地区传入西藏并得以恢复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喇钦·贡巴饶赛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为,一是收徒授戒,讲传经论,弘扬佛法;二是修建寺院,以其为载体,作为教育机构,教授语言文字,传播藏族文化,推动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医药等发展;三是创建丹斗寺,继建白马寺,修建寺院的过程,就是他恢复、发展藏族文化的过程,在此期间他积极吸收汉族文化艺术,使之与藏族文化融为一体;四是喇钦· 贡巴饶赛著有佛教经典《经藏供养》及摄大乘要义的《回向广颂》等;五是喇钦·贡巴饶赛对苯教文化并不像后期各宗派排斥压迫,相反,他对苯教文化广采博取之胸襟。喇钦·公巴饶赛生平往来于汉藏杂居区,与其他民族之团结合作,对汉僧之尊崇,以及对汉族文化之汲取,堪为后人之楷模;六是喇钦·贡巴饶赛对于藏传佛教及藏族文化的影响还在于以苯教的服饰为藏传佛教的衣着,具体表现为“长尖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后弘期声势最大的噶当派制式僧帽。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因戴这种僧帽,被称为黄帽派,汉族简称为黄教。
在旦斗寺建成以后,喇钦· 公巴饶赛和他的三位老师一直居住于此。藏饶赛和玛尔释迦牟尼在年迈时迁到湟水北岸的玛藏崖(今平安县白马寺所在地),二人凿崖为洞,居住修行,之后,约格琼在晚年时期离开玛藏崖不远的约格沟中居住,圆寂于青唐城(今西宁)。其他二人先后圆寂于白马寺附近。至元代时,众僧人及信徒为三位大师修建大佛寺,寺中塑有“三贤哲”雕像。喇钦·贡巴饶赛到晚年时便离开旦斗寺,来到了玛藏崖。居住在一处岩洞里,并修建神殿以及许多神像。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喇钦·贡巴饶赛在玛藏崖圆寂,享寿八十四岁。喇钦·贡巴饶赛圆寂以后,人们为了不使其遗体朽坏,就把他的遗体涂上胶泥,将其安葬在一尊泥塑像中,供奉于此崖洞中。后来山涧塌落,然而神像竞无损伤,之后僧众与信徒们又修了一座神殿,将神像供奉于神殿中。后来,有人向阿底峡尊者说起喇钦·公巴饶赛复燃佛教余烬的情况时,尊者说:“喇钦·公巴饶赛的成就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并对喇钦·公巴饶赛的著作颂誉说:“这是班智达所撰,一般人安知其奥义。”